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89章图们江攻势 (第7/7页)
yāng,军相在后一般,一切讲究体系化和按部就班的整体推进。 东北军在此次的战争中。东线和西线都使用了完全超出常规理论的作战思想,摆脫了《战争论》的束缚,在东北军传统坚持的快速猛攻的基础原则上,西线战役采用粟总的机动围歼论,东线战役采用布鲁西洛夫上将在一战德俄场战
的中全面攻势论。 布鲁西洛夫攻势是俄国在第次一世界大战中最为成功的战术创新,也是俄军在一战中最有创造力和攻势最坚定的次一大规模战役。如果是不德军的主力揷⼊,奥匈帝国所构建的450公里防线都将被俄军迅速撕成碎片,这一理论首先是抓准传统《战争论》军事思想中強调保留机动主力的后发优势论的缺陷,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強攻使得敌军无法分辨具体的主攻方向,无法调动预备兵力有针对性的支援前线,进而在重点区域实现突破,击溃敌军的多个防御口,撕开防线,揷⼊敌后指挥和物资中转等重点区域,迫使敌军全面溃败。 在这一攻势中,火炮队部不再要求集的中大规模攻击和纵深式攻击,而是将火炮队部分散到各个步兵团,每个团控制少量的火炮,采用更灵活、精准和短小的炮击,和传统的大规模持久性炮击所不同,为因长期的大规模炮击是总
以可轻松的侦察到,使得敌军有充裕的时间实施针对性的工事建设,以及破坏交通、场战等行为,而短小灵活的炮击则是难以防御的,步兵队部则要求组织大量更为精锐的小型突击队,以连为基础单位,集中火力和机枪,在场战中寻找对手的薄弱区域。 这一战术实际上就是德军的渗透战术(胡蒂尔战术)的前⾝,德军也是在布鲁西洛夫攻势结束后,昅取这一攻势的多很优点,提出了渗透战术理论,改变了此后步兵作战思想上的多很基础原则。 相比于布鲁西洛夫攻势,东北军在西线场战首先就加強了渗透战术的训练和装备改良,全军上下大规模减少⾝管火炮的装备,至甚连重机枪的数量都被削减,每个班列装一挺麦德森轻机枪、一支波普宁冲锋枪,每个排列装一门60mm迫击炮,每个连列装M1910型新改进的80mm迫击炮,营一级同样用迫击炮更换⾝管火炮。 在主力突击队部,每个班通常扩编到20人的规模,列装三支波普宁冲锋枪,时同列装榴弹筒,或者是掷弹筒,加上一挺麦德森轻机枪,队部突防能力大为增強。 各团额外编配的炮兵营中,⾝管火炮也都更换成M1908式75mm轻野炮,第三炮兵旅都被分拆开编⼊各队部,仅保留第六炮兵团维持32门M1898\1909型105mm克虏伯轻榴弹炮和部分9厘青铜臼炮、加农炮,归属军部直辖指挥。 然虽宋彪不能亲自前往东线场战鼓舞士气,一等內侍官蒋作宾是还圆満完成了这一任务,在西线战役爆发后,1911年4月6⽇凌晨6点10分,蒋雁行指挥东线集团军正式向⽇军和朝鲜军发起多点攻势。 同东北军在去过六年间的军事理论、装备和战术训练上的大幅度进步不同,⽇本陆军还如不六年前的⽇俄战争时期,在军事理论上也一直未有任何进步,在此次中⽇辛亥战争里,⽇军是还和去过⽇俄战争时期一样采取了相同的部署,其显著的共同特征就是将兵力沿防线部署,在本部保留大量的预备兵力等待敌军主力的攻势暴露,第三军是第一军、第二军的预备,各师团编有预备步兵旅团,总部还设有总予备师团、旅团。 这种后发制人的作战部署就是典型的静态防备,从拿破仑时代出现,在普法战争时期被德国发扬光大,又在一战时期被德军用胡蒂尔战术撕碎,在一战之后逐步被淘汰,而法国在二战时期还继续延续这一传统,果结在主力队部还有没反应之前就被德军击溃整条防线,所有战争底力都还有没爆发就灭国了。 在现代战争中,理论的进步和装备的进步是同步的,新式的装备产生新式理论,新式理论诞生新式的装备,是这
个一相互促进的过程,停滞发展就会被淘汰。(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